close

孤獨死與在宅老化

 

  時事評論|公共議題 2012/06/19 09:50:33

 

 

 

 

孤獨死與老老看護

  2012年4月底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23.3%,將近三千萬人,而「孤獨死」的現象屢見不鮮,這是日本發明的新名詞,定義是:「單獨居住的老人,在死亡4天後才被人發現的個案。」在2011年全日本就有15603名孤獨死老人,4天以內死亡被發現都不算在內,可見這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。

  另外在日本,僅由老人和超高齡老人組成的家庭十分常見,這種現象稱為「老老看護」,在老老看護之下所引發的孤獨死案例也不在少數,換句話說就是兩位老人死在一起的情況,譬如說,兩位老人夫妻同住,由身體較好的照顧身體欠佳的,沒想到太太或先生突然猝死,在無人照顧的情形下,另一位老人也相繼死亡。

「絆」與長屋

  總而言之,照顧老人在日本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課題,日本政府也漸漸在改變政策,希望老人們可以走出家門,主動增加跟周遭人們(並非親人)互動的機會,尤其在311大地震的災難之後,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、與身邊人的連結,在日語裡寓意人與人之間情感地帶的漢字「絆」也因此得到重視,並成為日本2012年的關鍵字。

  對於311海嘯的受災戶,政府決定以興建「長屋」的形式來安置,它是一座配有公共食堂、洗衣房和集會場所的老式民居,與以往以個人空間為主的設計大不相同,就是希望可以藉由共同生活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。

  日本老人照顧觀念的第一個改變是「共同生活」的住宅安排,「雅房」勝過「套房」,第二個改變則是「走出家門」,增加與周遭人們互動的機會,這也證明了老人照護並沒有標準答案,應該要依照每個國家的國情與特性來做因應與改變,也就是要更多元化的思考。

刻板印象

  而我國的老人照顧政策,都是依照社會學者提出「Aging in place」的想法,我們翻譯成「在宅老化」,但英文的字面上並沒有「在宅」的意思,place並不一定是home,不一定是自宅,應該是「適合場所」的意思吧,所以意思應該是「找尋一個適所安養的地方」,我們卻把它直接變成在宅老化,雖然這樣與我們傳統上「老人就是要在家頤養天年」的觀念不謀而合,但卻會造成一些困擾。

  我們學校某教授的媽媽,原本都與教授住在一起,但最近媽媽因為在家太無聊,自行搬到安養院去住。在台灣,一般都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,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都會認為有自己的家就應該住在家裡,由兒女負責照顧,不然兒女就會被冠上「不負責任、不孝」的罪名,這是社會觀感所造成的刻板印象。

  現在台灣老年人大多仍然是以住在家中為主,但是與子女一起住的情況越來越少,獨居老人和老老看護的情形越來越多;而不管是與兒女同住或是單獨居住,有生活照顧問題大都是請外勞,資格不符請不到外勞就想盡辦法作假,巴氏量表和鑑定醫師成為箭靶,其實他們只是制度的代罪羔羊。

 

  換句話說,台灣社會蠻歧視「專門照護老人的機構」,檯面上的政策當然看不出來,但實際上多少會有刻板印象,有家有眷的老人不應該到安養機構,實在萬不得已才會去,但老化社會到來了,一定會碰到挑戰!

 多元彈性的安老政策

 

  所以我們台灣實施「在宅老化」不一定是要鐵板一塊,我一直反對「在宅老化」這名詞,第一是因為「宅」不應該只是自己現有的住家或房子,第二則是「老化」並不好聽,講難聽一點就像是「老死在家、在家等死」的意思,我認為古人說的「老有所養」或「安養天年」意境就高明多了。

 

  日本現在所碰到的困境,台灣在2025年也同樣會碰到,那時台灣老年人口來到20%,現在台灣還未把老人安養制度與長期照護制度搞定,都在還初步的研究規劃(長照保險法)與立法(長照法)階段,13年說長不長,其實一下子就到了,現在台灣有250萬65歲以上的老人,2025年就倍增到500萬人,等於每年大約增加近20萬老年人口,不過65歲的老人還沒什麼大問題,至少還算健康,但75歲、80歲以上老人就頭痛了!

 

多元化思考

 

  現在就應該儘快確定我們國家的老人照護政策,多元化的照護方案是必然的趨勢,台灣地狹人稠,寸土寸金,大動土木興建社區設施要花費很大的成本,而且有許多舊公寓是沒有電梯的,老人家根本爬不上去,所以台灣要完全靠自宅安養會有一定的困難。

 

  日本往「老人集合住宅」的方向走,藉由成立互助的社區組織讓老人們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養天年,除了「共同生活」以外,還鼓勵老人「走出家門」,去與週遭的人認識、互動,當然這需要妥善的設計與安排。

 

  再來,安養院也有其必要性,因為它能專業處理不良於行或是病症嚴重的老人,而且在院內的照護方式是分享的,並不是像個人看護(外勞)那樣一對一,所以成本比較低,素質也比較高,而且可以安排社團及各項活動,讓老人們有休閒及交流的時間,所以在生活品質上來看,專業老人安養機構並不會比自宅安養差。

 

    某教授的媽媽,是自願想要去安養機構,並不是兒女強迫的,我們應該慢慢拋開傳統不孝的刻板印象,仔細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對老人們才是最好的。甚至在美、歐等國,早就有「反向貸款」互蒙其利方式,老人把自己擁有的房子交給銀行或機構來經營、管理,而銀行或機構負責老人的安養生活,安排老人在他最希望、最適合他生活的機構或社區環境安養天年。

 

 

  最後,談到老人經濟生活的問題,有一部分的老人,不管是住家裡或住在機構,都沒有足夠的金錢支付自己的生活開銷,現階段政府是採取社會救濟、老農津貼、國民年金保險等等方式因應,但在老年人口大量增加的情況下,在幾年後絕對會無法負荷,勞保年金及軍公教退休年金也會出問題,這問題茲事體大,將另文討論。

 

  總之,老人問題與少子化問題一樣頭痛,少子化是國安問題,老人問題何嘗不是,政府要及早做準備,並有彈性、多元化的思考,才能迎接現在已經來到的嚴苛挑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感恩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